金年会|金年会·jinnian(金字招牌)诚信至上 – 十八载攻坚!破局者馨可宁 ®9,改写全球 HPV 疫苗格局
近期,国产九价HPV疫苗“馨可宁®9”获批上市,标志着中国在高端疫苗研发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这款疫苗由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与万泰生物联合攻关,历时18年,克服重重技术难关,在国际疫苗技术体系中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原创路径。它的诞生不仅是一次产业突围,更是一次国家级公共健康能力的提升。面对宫颈癌这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,中国终于拥有了具备国际水平的本土防护方案。 宫颈癌长期位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,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万例。虽然疫苗是最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,但因过去严重依赖高价进口疫苗,使得覆盖率长期停留在1%-3%。尤其在中西部地区,许多女性难以接种HPV疫苗。馨可宁®9的推出,依托更亲民的成本结构和更广泛的适应人群,有望进一步提高民众疫苗接受度与可及性,并为全球宫颈癌消除目标贡献中国方案。 这一进展背后,并非简单模仿或技术引进,而是从源头出发的技术创新。早在2002年,中国科研人员便尝试用大肠埃希菌表达HPV类病毒颗粒,挑战当时主流的真核表达体系。这一想法曾被视为“离经叛道”,但厦大和万泰生物团队在无人区坚持前行。从第一支国产二价HPV疫苗“馨可宁”的问世,到九价HPV疫苗的成功获批,中国科研力量完成了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、甚至“领跑”的跨越。 科学接力与中国路径 人类逐渐攻克宫颈癌,背后是一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全球接力。上世纪80年代,德国病理学家豪森发现HPV16、HPV18与宫颈癌密切相关,引领人类识别病毒致癌机制。而真正的疫苗突破,则归功于澳大利亚的伊恩·弗雷泽与中国科学家周健。1991年,他们首次在实验中合成出HPV病毒样颗粒(VLP),开创了疫苗开发的可能。周健的灵感竟来自与妻子的夜间散步——正是对L1与L2蛋白协同表达的设想,引发了病毒样颗粒的自组装。这项成果最终发表在《Virology》,成为HPV疫苗产业的起点。 科技的接力棒很快传到了中国。面对高价疫苗难以普及的现实,中国科研团队必须走出不同的技术路径。2002年,夏宁邵教授带领厦门大学研究团队与万泰生物组成联合团队,立项研发HPV疫苗。他们并未采用全球主流的真核表达体系,而是另辟蹊径,选择大肠埃希菌这一原核生物作为表达系统。 这是全球从未成功应用于人用疫苗的体系,在当时,这一设想几乎被整个学界视为“不可行”:如何让一种远离人类进化路径的细菌“听话”制造病毒蛋白?“怎么把蛋白里的内毒素去掉,并让它正确折起来,还能顺利激发免疫效果?”几乎每一步都是空白。成功与否无人可知,但其低成本、高复制性的潜力,却正契合中国数亿女性的防护需求。从立项开始,研发人员便在数千次实验中不断试错,仍无一人中途放弃。 早期投入与回报,落差很大。即使实验室成立后近10年无商业化产品问世,即使面对重重财务桎梏下,时任万泰生物董事长钟睒睒“拍板“坚持持续投资,助力夏宁邵团队最终度过最艰难阶段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,厦门大学与企业建立了互信机制:企业不干预科研方向,科研团队也快速响应产业化需求。这种“产学研共建”机制,为疫苗从基础研究、技术验证到生产注册提供了罕见的通道,大大压缩了研发周期。 在科研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下,二价HPV疫苗“馨可宁®”于2019年正式获批,三期临床显示其在预防HPV16/18型相关癌前病变方面保护率达100%。而这正是HPV疫苗研发的起点,团队在大肠埃希菌平台上进一步完成了九价HPV疫苗的研发,并继续探索“嵌合型VLP”,突破9种HPV型别共表达、共纯化等系统性难题。这一原创路径后来发表于《自然·通讯》,被国际学界评价为“重构疫苗设计逻辑的范式变革”。 …